中医科普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 中医科普>中医科普
浅谈“冬病夏至”
日期:2014-06-27  来源:办公室
      浅谈“冬病夏至”
      “冬病夏治”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, 选盛夏伏天之时, 取春夏养阳之意, 主要通过穴位注射、穴位贴敷等方法, 刺激穴位及药物的渗透吸收, 起到疏通经络、健脾益肺、温阳补肾的作用, 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, 提高人体抵抗力, 扶正固本,从而减少或减轻一些冬天发病或加重而夏天缓解的慢性疾病。
      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
      冬病夏治之理论最早见于《内经》, 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篇》中指出: “夫四时阴阳者, 万物之根本也。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 秋冬养阴, 以从其根,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。逆其根, 则伐其本, 坏其真矣。”对于“ 春夏养阳, 秋冬养阴”, 后世医家从理论的认识到临床的应用都有重要的发挥。以阴阳互制而论, 春夏阳盛, 宜食寒凉抑制元阳; 秋冬阴盛, 宜食温热抑制盛阴。如王冰说:“阳气根于阴, 阴气根于阳。无阴则阳无以生, 无阳则阴无以化, 全阴则阳气不及, 全阳则阴气不穷。春食凉, 夏食寒, 以养于阳; 秋食温, 冬食热, 以养于阴。”以阴阳互根而论, 春夏养阳, 是为秋冬养阴做准备;,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。善治病者, 当顺时令, 立四时疾病互治规矩。如张介宾所说: “ 夫阴根于阳, 阳根于阴, 阴以阳生, 阳以阴长。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, 以为秋冬之计也, 秋冬则养阴, 以为春夏之地, 皆所以从根也。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, 每因风凉生冷, 伤此阳气, 以致秋冬多患疟泻, 此阴盛之为病也; 有秋冬不能养阴者, 每因纵欲过热, 伤此阴气, 以致春夏多患火症, 此阳盛之为病也。”以阴阳虚盛而论, 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, 宜养其内虚之阳; 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,宜养其内虚之阴。善养生者, 春夏培养内虚之阳, 秋冬培养内虚之阴。如张志聪说: “ 春夏之时, 阳盛于外而虚于内; 秋冬之时, 阴盛于外而虚于内。故圣人春夏养阳, 秋冬养阴, 以从其根而培养也。”《素问·四气调神论》指出: 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 不治己乱治未乱,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 乱已成而后治之, 譬犹渴而穿井, 斗而铸锥, 不亦晚乎? ”汉代医圣张仲景也明确指出“上工治未病, 不治已病”。“ 冬病夏治”实乃守“既发之时治其标, 未发之时治其本”之治病原则。
      春夏之季,万物生长,阳气焕发,特别是“三伏天”,这是一年中最炎热、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日子。此时,人体阳气应于自然界旺盛之阳,人体的气血运行偏浮于表,皮肤腠理开泄,药物贴敷等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直达病处,即利用天之盛阳,辅助人之阳气,两阳相加,使体内阳气充足,达到“春夏养阳” 的效果,以增强抗病御寒能力,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,从而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的目的。疾病冬重夏轻者, 平常身体多是阳虚性体质。冬病夏治与其说是“治病”, 倒不如说是“ 治体”, 即通过春夏养阳, 达到纠正和改善阳虚体质的目的, 使人体阳气逐渐充沛, 恢复到“阴平阳秘, 精神乃治”、“ 正气存内, 邪不可干”的健康状态。药物作用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的气味透过皮部、络脉、经脉, 摄于体内, 融化于津液之中, 而达到治疗效果。另外通过刺激腧穴,通过腧穴疏通经络,达到鼓舞正气、活血通脉、温经散寒的作用,使人体阳气充沛、经络气血贯通、抗病能力增强。
      冬病夏治的机理
      “冬病”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,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,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,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,或重感阴寒之邪,造成一些慢性疾病,如慢性咳嗽,哮症、喘症、慢性泄泻、关节冷痛、怕冷、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。“夏治”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,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,通过温补阳气,散寒驱邪,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,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,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,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。
      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中药穴位贴敷,现代研究发现,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,促进血液循环,改善周围组织营养。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,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,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。另外,通过神经反射能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,使其产生抗体,提高免疫功能,增强体质,同时还有调节神经系统、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作用。(未完待续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康复科:侯可强)
 
 
版权所有©2015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
医院咨询电话:0532-86852750 Email:zhyyadmin1@qd.shandong.cn
医院地址:青岛市黄岛区海南岛路158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:鲁ICP备15010372号-1

技术支持 365健康在线